随笔|谁能填满人心底的空洞?211
发表时间:2022-08-29 09:58 诗人说:“你是我的主,我的好处不在你以外”。奥古斯丁在祷告中说:“你为自己而创造了我们,因此除非在你里面寻得安息,否则我们的心将不得安宁。”C.S.路易斯说人心的渴望“它在我们里面徘徊无定,无法确定自己的归宿”,因为它永远无法被任何有限或受造之物满足的。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弗朗西斯·夸尔斯为我们勾勒这样一幅图画:“我们的灵魂就像是一根针,被祂的磁极所吸引。”以下让我们来听侯士庭谈谈人心底最深处的渴望,以及唯有祂能够真正满足人心的渴望。 人心底最深处的渴望,唯有在寻求祂与永生的时候才能得到满足。要证明这一点,我们必须采取两个重要步骤,第一,必须愿意承认,我们内心有一种天然渴望,是指向一位真能满足我们这种渴望的对象;第二,愿意承认,我们对祂的渴慕与我们对受造物的渴望是截然不同的。 广告商洗了人的脑,要人相信很多东西是生活中不可少的,例如“很正”的香水、“很有品味”的衣着发型、“很有时尚感”的饰品和鞋子等,结果就让人的心底渴望最后沦为琐事一件,贬低了我们作为人的价值。我们实在太容易被流行的暗示引诱、被社会世俗的想法操控、被其他人看我们的念头驱使了,使我们原先对属灵实际的崇高渴望变成了对消费主义、物质主义的追求。 但有些渴望确实是回应了人类的价值,例如渴望友谊,或是渴望给别人幸福(人类的天性会意识到其他人的需要)。渴望并非飘浮不定的,它不是阳光下的尘埃,也不附着于任何东西;它乃是反映了附着于人性上诸多价值的总合,换句话说,渴望与人类的本性切身相关。 我们已经看到,路易斯比大部分作家更清楚地认识祂所启发的渴望、人以祂为渴望的对象是多么独特的一件事。他在《天路回程》(The Pilgrim’s Regress)这本书里论到对祂强烈渴望的经历,与其他的渴望有着两方面的差异:
在人心中的宝殿,有一个只有祂才能坐的宝座。在许多情形下,这个内心的隐形空位会以任何看得见的形式呈现出来。有人说过这样一件事:一位垂死者,要求别人拉张椅子放在他的床边,因为他觉得耶稣整夜都坐在他旁边;而当他临终时,他的一只手呈现出一种情景,仿佛身旁有位看不见的朋友在握着他的手,因为他的手不但伸出了床外,而且还安放在椅子上。 没有祂在身旁的空虚心灵,是令人不安和悲惨的缘由。帕斯卡尔比喻道:“谁会比一位‘被废掉的国王’更为自己不能身为国王而伤心呢?”人原来是有视力、能看见事物的,所以一旦失去视力必定非常伤心,这不是稀奇的事。帕斯卡尔提到像这种遭遇不幸的例子,其实也证明了人之所以不凡的原因:“这是一位伟大国王的悲哀,是废位国王的悲惨,反映在我们这些按照祂的形象受造的人类的尊严上。” 人类的光景真是个奇怪的吊诡,所以他说:“人的伟大,正因为自知悲惨;树木可不会知道自己多么悲惨。所以,‘自知悲惨’固然很悲惨,但这同时又是个记号,可以显出人类身份的不凡。”…… 当人问自己或精神科医生“我是谁”的时候,最容易感受到祂在自己里面塑造的“空洞”。这是动物从来不会问的问题和感受到的心灵状态。人类可以坦诚面对生命,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不完全,这与动物界靠本能行动的封闭世界形成了高低等之对比。 所以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既显露出人的尊严,也显露出人的愚昧。我们应当紧紧抓住那些能提供我们生命意义、帮助我们认知这问题的象征,而不能靠情感上的各种影像,无论它们是在孩童时期形成的,还是在情感发展遇到危机时被强化的。 心,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标记,这标记是经上采用的。人的生命被雕塑时,一切改变的焦点都集中于心。心对人的快乐或不快乐有最直接的影响。每个人从他生命的一开始,就受到另一个人的心的影响;母亲的心脏在胎儿生命中不断地跳动,一分钟60下,一小时3,600下,一天86,400下,整个怀孕期约2400万下。母亲不在的时候,护士们学会在新生儿的枕头下放闹钟来代替。希伯来词rechem 的意思是“祂的怜悯”,是引用子宫的喻象,因其字面意为“子宫”,这就是告诉我们:祂与祂的子民之间有这种保抱怜恤的关系。 心是人内在的有力象征,它会喜乐或忧伤、骄傲或谦卑,也是所有欲望的原发地。“整全的心”可显示出诚信正直的操守,而一个人基本的品格,无论好坏,都是从心里发出的。心被视为人的情感、意志,也被视为思想、心智,所以“倾听的心”指向“理解的头脑”。 《诗篇》和旧约的先知们在使用有关“心”的词语中提到,人若要恢复自己与祂的关系,必须“洗净我们的心”,好像换心手术一样;新约则说祂的爱经由圣灵浇灌“在我们的心里”,如今因为属于基督了,祂就将我们的新身份写在“我们的心上”。…… “你幸福吗?”这个问题归根到底,就是在问:“在祂面前,你的内在生命如何?”也就是说,既然祂为他自己造了我们,我们与祂的关系究竟如何呢?心是一位伟大的老师,可以指示人回到祂那里,只有祂才是真幸福的源头。我们不妨用“聆听你的心”来彼此劝勉吧。 对喜乐和幸福的渴望,深植在人类灵魂里,而且深过对享乐的追求。虽然有人误以为“潜意识”本身是智慧的、美好的,几乎与祂不分上下,但是这也可能成为一个“走向祂”路径的指标。 祂已在每一颗心里塑造了“空洞”,这就是显明了(或者说暗示了)永恒的存在。 [本文摘自侯士庭《幸福真谛》,上海三联书店] @橡果阅读空间 |